性别与伦理间的安提戈涅:黑格尔之后
【出 处】:
安提戈涅
文学伦理
性别理论
血亲
【作 者】:
王楠
【摘 要】早在浪漫主义时代,索福克勒斯的《安提戈涅》的地位就高于《俄狄浦斯王》。荷尔德林、施莱格尔和黑格尔等都认为,《安提戈涅》是当时最优秀的作品。但自1900年弗洛伊德在《释梦》中提出著名的“俄狄浦斯情结”后,《安提戈涅》作为俄狄浦斯研究的潜流,一直没能浮出地表。20世纪后半期,借助安提戈涅,伊利格瑞、拉康、蒂娜·钱特、德里达、朱迪斯·巴特勒等人对黑格尔之后的伦理意识、性别差异和血亲关系三个概念进行了改造和发挥。本文在后结构主义框架内,以《安提戈涅》为文本,论证安提戈涅在性别伦理中的典范性,并探讨性别理论向古典文学文本之转向的政治诉求和当下意义。
相关热词搜索:
上一篇:填补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空白--曹顺庆教授英文专著《比较文学变异学》评介
下一篇:“第四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”会讯(2014年12月19-22日 中国·上海)